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文学精选 > 高一孟子课文

高一孟子课文

时间:2023-04-28 11:12:08

高一孟子课文

1、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2、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3、⑩【至】极点。

4、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5、出自初中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6、这句话有两个版本,一种是“于斯人也”,一种是“于是人也”。无论哪一种,其意思都是:所以上天将要降临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7、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10、中学里学的是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

1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12、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3、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14、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15、《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1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原文

17、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8、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思想和主张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1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22、②【环】围。

2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4、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25、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2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27、初中学过的孟子的文章有四篇,有三篇在八年级语文上册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下》和《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一篇《鱼我所欲也》,在九年级语文下册,这篇课文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28、⑫【畔】同“叛”,背叛。

29、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0、《孟子·告天下》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

高一孟子课文

31、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32、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33、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3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初中课文选的《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35、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6、③【池】护城河。

37、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38、八年级语文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结果为: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先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然后还用排比句反面加以强调,最后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39、原文为:

4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1992年读初中二年级时是“斯人”。到我2000年教书时,正好教到这篇文章,这时已经是“是人”了。孟子的这一千古名句是要求背诵的,我当时示范给学生背诵时,不由自主背成了“斯人”,学生还给我纠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