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说说大全 > 孟子的一件事【精选55句】

孟子的一件事【精选55句】

时间:2023-04-29 10:43:46

孟子的一件事

1、历史上以“思孟学派”称其与子思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唐韩愈首提道统,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进一步肯定,成为孔子至宋明理学间唯一正统传孔子之道者,故有“亚圣”之尊。

2、孟子说:“凭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

3、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义”“礼”“智”,而且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修养相统一的学说。

4、二、与民同乐

5、:提倡“仁政”,

6、二是忧天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天下事总是祸福相依,需要辩证地对待。孟子伟大人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以天下为己任,对民生、对理想、对士风、对事业的忧患意识。《孟子》一书里类似的表述非常多,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等等。在孟子看来,忧患的作用至少有三种:一是防患未然,二是警示已然,三是引领必然。可见孟子伟大人格的塑造,亦离不开其忧患思想。

7、仁政说。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推行“仁政”。他认为要行“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使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猪、狗、鸡等家畜,吃得饱穿的暖,59岁以上的有丝织品穿,70岁以上的有肉吃,遇到灾祸,可以避免死亡。他提倡的这种恒产,实际上是要巩固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孔子的富民思想。

8、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干旱水溢,则变置社稷。

9、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10、孟子向来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兼并战争。

11、孟子的政治主张有三点: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和法先王。

12、一、保民而王

13、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

14、仁政学说是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15、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16、但他的思想,有些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当时地主阶级已经崛起,而他的主张大多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很难被采纳。但他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17、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18、孟子的“仁政”表现在关心人民的疾苦,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以维护封建秩序。

19、“与民同乐”是忠恕之道的扩展和延伸,讲的是国君与百姓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同情,并不是说让一国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样的快乐。

20、孟子作为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很多学说、思想影响着后代。有很多政治主张对后世统治者也有很大的影响。

21、一是性善论。理想的人格必须建立在“善良”之上,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并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四心”,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可见,孟子的人格形成与性善论息息相关。他从人性的善,升华了人生的境界。

22、: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强调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把人民至于中心地位

23、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24、法先王。孟子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定局,周代奴隶制的旧秩序已经基本摧毁,各大国的国君都已称王,所以他不再提周天子了。他认为无论那一国的国王,只要接受他的主张,就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狗。共主”。他认为主张实行温和的改良,而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想保持旧框框,装进新内容,实行“托古改制”,为巩固新兴的封建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25、:以人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才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提倡人的作用

26、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27、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三个:“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28、三、民贵君轻

29、孟子的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

30、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一件事

31、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32、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为)大王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着说:“这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啊。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

33、孟子主张“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成为了仁政学说,成为了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思想。

3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齐桓公易牛以羊的原因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35、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36、《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吗?

37、民本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38、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39、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40、三是省吾身。先哲们对人格的历练,非常强调对自身的反思。这种对自身的反思,在孟子身上也非常明显。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在孟子看来,“反身”就是反省自身;“反身而诚”,就是对自己最全面的反思。若人反省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从不欺骗他人,也不自欺,他就做到了“诚”,他便具有天的德行,怎能不感到愉快呢?更重要的是,这种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活得更有道德,更有魅力,更有风骨。

41、孟子说:“可以。”

42、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这件事?”宣王说:“有这回事。”

43、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以维护封建秩序。

44、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45、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

46、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47、孟子对百姓的同情和重视是真诚的。

48、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49、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富有民主性的命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

50、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齐桓公以羊易牛的原因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51、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在三个方面:

52、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

53、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54、孟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人格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有“大丈夫”精神。

55、因为牛是齐桓公眼见到的在场的实在的牛,见其可怜,故提出要“以羊易牛”,羊在此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任何一只羊,但它本身不是具体的在场的羊,宣王看到的是实在在场的可怜之牛,动了恻隐之心,表示出对生命的怜悯和爱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