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文案大全 > 孟子节选万乘之国弑其君者-通用28句

孟子节选万乘之国弑其君者-通用28句

时间:2023-04-30 10:32:35

孟子节选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1、孟子: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3、齐宣王问孟子:我这样的人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4、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代”的人却抛弃父母

5、【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6、宣王:是的,有这件事情!

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8、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9、(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10、(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1、《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12、“之”释义-文言助词,的。

13、其实第一句话才是孟子的重点:“见牛而未见羊也”。这一句往往被很多人忽略,后面的那句话反而常常被人提到。

14、看到这里,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很搞笑,难道用羊和用牛有区别吗?事实上连齐宣王自己都觉得很奇怪。

15、(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16、译文: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17、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18、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19、这段话是在讨论“不能和不为”,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

20、孟子:凭大王拥有这样一颗仁德之心就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啊!

21、孟子对曰:"干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干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一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干乘之家;干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2、于是齐宣王就问孟子:百姓们觉得我吝啬,其实我齐国虽然不大,我对一头牛还不至于吝啬。我就是看那头牛没有罪过,却要被宰杀,看着它瑟瑟发抖的样子我于心不忍。但是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

23、“万乘之国”意思就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指大国;一般指周朝。

24、【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平?

25、孟子:我听说大王您曾经坐在大堂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堂前走过,您问牵牛的人,这是做什么的?牵牛的人说道:“这是宰了用于祭祀的贡品”,你不忍心,于是让人把这头牛放了。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祀了吗?”,你告诉他说怎么能不祭祀呢?换一头羊来祭祀吧。有这件事吗?

26、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27、孟子的意思就是,你看到了牛的瑟瑟发抖,所以会对他怜悯,你没有看到羊瑟瑟发抖,所以没有对它产生怜悯。重点不在于牛羊有什么区别,而是在于你看到了和没看到。

28、《王顾左右而言他》里孟子和齐王的谈话因双方是君臣关系,所以对话中没有针锋相对的气氛,因此显得从容不迫。其实结论早在孟子心中,就是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但他却缓缓道来,先问朋友不尽责该怎么办,次问士师不尽责该怎么办。对此,齐宣王一一据理作答,殊不知这恰好进入孟子的“彀中”,待到再问“四境之内不治”,他就无话可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