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典句子 > 评价项羽精选89句

评价项羽精选89句

时间:2023-04-15 12:48:05

评价项羽

1、“今日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在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神话》中,这一段或许是最让人震撼的画面了。

2、项羽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推翻了秦朝统治。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采取废分封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收集天下兵器等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思想上等多个维度把中华文明迅速带入了封建社会。却没有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而是一味残酷剥削压迫百姓,民怨沸腾。在这种情况之下,项羽起兵举事,率领云集响应的诸路军马,结束了秦朝暴政。

3、这一传统不能说起于太史公司马迁,但司马迁的影响力绝对占了很大的作用。

4、这里我想先说一下古人的评价。首先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该不该列入“本纪”?司马迁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至少从唐代以来,就已见仁见智。但是司马迁写项羽,是很用功的,写得好,耐看。明人王世贞在《书项羽传后》一文中写道:“吾少时阅书至夜分而困,欲寐,辄取项羽传诵之,即洒然醒。以为非羽不能发太史公笔;非太史公无以写羽生气……”

5、对于项羽的评价我总结为:凶残且背信弃义,有妇人之仁而又武力值爆表的“痴情”汉子。

6、所以,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很高,都认为他是大英雄。

7、项羽这个人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例如用《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文渊阁版)键入“项羽”就能搜索到2579条相关的内容。有的是专论项羽,有的是在讨论历史乃至某一时期现实问题时,涉及到项羽及其评价。又如古今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对项羽的评价,有专门“咏项羽”或“乌江”、“鸿沟”、“鸿门”等咏史诗,也有在其他诗词中提到的。当代伟人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也是一种对项羽的评价。

8、后来汉王刘邦率领部下入蜀时,韩信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不过此时刘邦也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众的地方。

9、项羽自打起兵反秦,经历无数次战役,除了最后那次被刘邦大败之外,几乎从无败绩。可谓勇武无敌。

10、项羽乌江自刎的结局,也很有悲剧色彩,

11、随后是项羽的个人实力,秦始皇东巡时,他还啥也不是,作为围观群众,竟放出“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话。他凭什么取而代之,当然要靠武力。从家族影响看,项氏系楚国贵族,世代为将,到了他这一辈,虽说国破家亡,但尚武的家风犹在,他要接过先辈手中枪,继续这种传统。他学文不成,学剑也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为此,他叔父项梁改教他兵法。在项氏的字典里,万人敌就是兵法

12、项羽,一个悲剧的英雄。

13、因为英雄也是有缺陷的。英雄的一生,英雄本人,也都不是百分百完美的。

14、在历史上,英雄从来都是打不过流氓的。但是,对于刘邦和项羽来说,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和流氓来解释他们最终的命运。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刘邦后来和其大臣总结出了很多原因,比如刘邦的豁达大度、刘邦的知人善任,项羽的刚愎自用等等。这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根本上说,刘邦则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而项羽则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那么当时的历史潮流是什么呢?就是统一!

1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赞颂项羽的古诗,虽然可以概括项羽的英雄气概,但却不能完整的概括项羽的生平为人。

16、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泗水下相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17、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在垓[gāi]下遭遇十面埋伏,他带领800多人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在汉军的一路追杀下,到达东城时只剩下28骑兵,身后却是几千汉军,按理说这个时候项羽已经走投无路,但他却没有选择自尽,反而带领手下冲入敌阵,斩杀百余人又将汉军逼退。(帝国的兴衰)铜墙铁壁的包围项羽都毅然突出,这一路奔逃也显示出他其实早有退守之意。但在乌江边上,眼看可以渡江逃回老家之时,他却留下慷慨遗言自行了断,这显然不仅仅是傲气使然,更为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18、项羽、李广军事名将世家,贵族出身,而刘邦出于草莽,卫青本是奴隶。

19、项羽的人格魅力流芳百世。首先他是一个大英雄,力能扛鼎、武功盖世,经历巨鹿之战等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令敌人闻风丧胆,让盟友心悦诚服,号称西楚霸王实至名归。其次他是一个大丈夫,对妻子始终如一,对故乡将士恩恤有加,性格耿直豪爽、正义感爆棚,深受父老将士爱戴,宁可自刎乌江也不愿苟且偷生。乌骓马恋主果断跳江,李清照追慕不愿东渡,项羽的真性情流传千古。第三他是一个真君子。始终以诚待人,不屑于玩计谋耍手段,面对40万秦军压境,他毫无惧色,率5万楚军驰援赵歇;鸿门宴上念及约定和功劳不忍加害刘邦;分封诸侯论战功不论出身等等,始终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令后人景仰。

20、韩信在项梁起义时投到了项梁军下,而后项梁战死,韩信顺理成章跟了项羽,项羽封他为一个侍从。韩信曾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但项羽都未曾采用,无论是项梁还是项羽,都不曾重视过这位军事奇才。

21、最后点评:历史选择了刘邦而非项羽,说明带着仇恨的种子走不长远。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绝不是最好的方法。项羽缺乏仁义之心,又缺失民意基础,性格高傲,所以才刚愎自用,不喜建言,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但不适合做一名政治家,缺乏政治眼光,他眼中的天下,就是楚人管楚国,齐人管齐国,缺乏大一统观,试想一下,即使没有刘邦的出现,天下岂不是又回到战国时代。

22、第三、项羽是贵族,楚将之后,从小学的是万人敌,立军威,学的是怎么号令三军。也就是他骨子里只有怎么治军,却从没想过怎么治天下。

2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一首夏日绝句饱含对于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可惜项羽一代英雄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其实对于项羽的评价一直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是英雄,而另一种则把他当作只有匹夫之勇的莽夫。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24、除此之外,项羽还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生性多疑,甚至就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众所周知项羽身边拿的出手的谋士只有范增一人,公允地说项羽能够成为西楚霸王,范增功不可没,他算得上是项羽身边最得力的助手。

25、古往今来,很多人和司马迁一样,认为项羽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千古英雄,也有人认为项羽其人残暴有余,如桀、纣再世。

26、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得是项羽是一个武力超群、有勇有谋的将帅。

27、关于楚汉相争的历史,在巜史记》中有详尽而生动的阐述。司马迁老夫子以醮满同情的笔端记载这段历史。

28、翻译过来是:韩信问汉王说:“大王您想一下您的勇猛、仁慈,以及您军队的强盛,比起项羽如何?”汉王沉默许久,说:“我比不上他”,韩信起身,向汉王拜了两拜,表示欣赏刘邦的自知之明,说:“我也觉得您比不上他。”普通人听到韩信这么说后的反应,好在刘邦是个特别能听进别人劝谏的人

29、毛主席说过:“刘邦是杰出的政治家,而项羽只是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

30、韩信认为项羽的勇猛和仁爱强于刘邦

评价项羽

31、与此同时,项羽还有着非同寻常的统帅天赋,最能体现其能力的莫过于巨鹿之战,那一战项羽破釜沉舟,率领五万士卒大破四十万秦军从而威震天下,而且项羽临死前曾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毫不夸张地说,项羽带兵打仗的本领甚至不下于兵仙韩信。

32、项羽是一名叱咤风云、战功显赫,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英雄。

33、义气,直爽,没有心眼。

34、项羽是英雄。在项羽之前,六国面对秦国的吞并都只是在观望的姿态,而项羽响应农民起义,带领八千江东子弟一路杀到秦朝的大本营。最后击败秦军,虽然之后被刘邦捡漏先入了咸阳宫。

35、项羽是个真正的男人。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失败就将他说的多么的有勇无谋。相比较刘邦,项羽才是那个顶天立地的真汉子。但是历史上堂堂正正的人总是下场凄惨,猥琐发育极度腹黑的人反而笑道最后。

36、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找韩信谈话,在这次谈话中,韩信说出了自己对项羽的评价,在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里,项羽各方面都是比刘邦厉害的。

37、他虽然英勇,但和虞姬却是真心相爱,两人的感情很有悲剧色彩,让人晶晶乐道。

38、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如同项羽这般优秀之人也有着不少缺点,而这是因为这些缺点项羽才葬送了天下甚至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39、一齣《:霸王别姬》牢牢地抓住人心:项羽是百姓心中悲怆的英雄!他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情势危急,而残存将士依然不弃:其威望及号召力化作誓死一搏的精神力量!汉军步步紧逼,经反复撕杀,项羽及残存一人马,退败江边。面对汉军无一降服。八百子弟宁为玉碎,不过江东;面对淘淘江水项羽手握龙泉自刎江边,并将头颅留赐降汉的旧时部属:一代豪杰以悲壮的结局,宣告楚汉相争的结局!

40、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戏马台项羽像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41、首先,项羽是人杰,能力出众,正因为他能力太强,别人只需听他行事,所以他不需要参谋,只要勇猛。

42、文人,经常自命清高,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而失势的英雄便成了他们讴歌的对象,诗言志,不管写项羽也好,李广也罢,表达的都是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和不满。

43、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

44、《史记•项羽本纪》这样描述项羽:

45、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纵观项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大致从公元前232年至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主要记述了项羽的出身、性格等基本特点。第二个阶段是项羽自江东起义至最后灭秦的全过程,大致从秦二世七月(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第三个阶段是项羽入关,并分封诸侯王的全过程,大致在公元前206年。第四个阶段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变弱,直至最后兵败自杀的全过程,大致在汉之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汉之五年(公元前202年)。

46、从籍籍无名到名扬天下,再到含恨自尽,且看西楚霸王项羽那不同寻常的一生。

47、《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48、司马迁的笔下,刘邦变成了一个无赖小人,卫青霍去病则是佞幸。

49、英雄、耿直、义气、霸气、一言九鼎、百战百胜;

50、我觉得项羽适合当一名开国武将而非君主,君主善于权谋,统筹全局,目光看的长远,这一点范增有,但是项羽的优柔寡断使他不能冷静看待问题。如果把他放在一个攻城拔寨的将军来看更适合他的身份。或者说他有一个好的主公追随相信他的命运肯定会是另一个辉煌的篇章。但是时代将他推到了前台,让他只能自己做主公,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公,这并非成王败寇才这样说,详细的我会在以后单独用几个篇章来说。

51、每个人有每个人说法,但项羽岂是三言两语讲得清得,暂且用几个词语概括:

52、几方面原因

53、扩展资料:

54、首先感谢邀请,我认为,项羽的成败完完全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得了大小姐的病,却没有大小姐的命。用在项羽身上比较合适的,项羽很想称霸,但他空有满腔热血,却没有一点头脑。所以,要我去分析项羽,我感觉,只能用猛将两个字来形容他,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55、项羽并没有真正的做过皇帝,但是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却高看他一样将项羽列入本纪而作《项羽本纪》,这可以看出项羽的历史地位。他不仅个人的武力值爆表,还带领六国军团灭了暴秦。

56、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你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你成为统帅,完成你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

57、尤其体现在他对人物的评价之上。没有掩饰他们的缺点,不会夸耀他们的功绩,从事实触发,还原给后世一个最真实的历史。项羽在垓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只剩数百将士的情况下,一曲悲歌,悲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虞姬、乌骓马的安危,在乌江岸边不肯渡江却不忍让自己的乌骓马陪葬,徒步一人一剑连斩数百人,看到当年的旧部,已投靠汉营的同乡吕马童道:“听说刘邦出高官厚禄要我人头,我把头送给你”自刎而死。生命大过天,能用自己生命去捍卫、坚持一种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58、项羽有情有义。即使是面对跟自己争夺权力的市井流氓刘邦,项羽依然在鸿门宴上放走了他。而在个人感情上,项羽一生到死最爱的女人也就只有一个虞姬,即使是自己四面楚歌的时候,也还是担忧虞姬和骏马的安危。

59、首先是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只身手刃太守官兵百人。

60、所以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于巨鹿。而刘邦则聪明地先占了秦都咸阳。由于之前同楚怀王约定的先入关之为王,所以理论上刘邦是可以称王的。

评价项羽

61、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盖世英雄,而李广则是抵抗匈奴的名将,书中对项羽、李广的故事记载生动传奇,很多细节描写犹如小说。

62、第二、项羽是真英雄,讲义气,如果整个国家是一个江湖,那他就是总瓢把子,事实上他也真把国家当成江湖。

63、秦的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杆而起。秦兵虽耐苦战,但挡不住势如洪水的各路义军。秦始皇的万代江山梦想:不过数十年只及两代而亡。在各种义军中:既有陈吴的下层群众更有趁机复国的旧王侯贵族,项羽及叔父项梁是要恢复楚国的贵胄。羽自幼怀着复国的梦想,习武读兵书:一心寻机兴楚。陈吴大泽乡揭杆起,项羽率众复国。各路义军势如滔滔江水:熊熊烈火,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暴秦。在众多义军中项羽代表的旧时王侯贵㵀和代表中小贵族及新兴的地主商人的刘邦集团,是力量强大的两支义军。为、拢络人心,共举傀儡,以为号召!项羽与秦军屡屡恶战击溃秦军旧部。待他领兵西过潼关,却是遍插汉帜。刘邦巧妙地实现战略目标,“先入咸阳为王”。项羽损兵折将,百战苦斗才取得成功。自然不会、避让这难得的胜利。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刘邦退据汉中。实行养晦方策。最后囤集,力量,经百战而愈强,各路诸侯听命,将士奋勇,统帅韩信巧用战策,屡屡挫败项羽人马。,而有前述的垓下之战。项羽之败除刚愎自用之外,在于他违反了新兴地主啇人的利益,不能获得最大的支持。

64、韩信的伯乐是萧何,萧何从平日与他的谈话中认为他是一位国士无双的天才,于是极力推荐给刘邦,让刘邦拜其为大将。从此,这位军事天才才迎来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65、所以整个楚汉战争,英雄项羽输了,痞子刘邦赢了。

66、“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67、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上苍赋予他绝世天赋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凡人的种种不足,无法平衡好二者关系的他注定要失败。上帝永远是公平的,他为你开了一道门的同时,也会给你关上一扇窗。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一切的成功都要自己去争取。

68、在秦末时期能够举起如此大鼎的唯有项羽一人,由此可见他天生神力,在他和敌军作战之时,即使周围围满了士卒也未曾使其受伤过,就算是面对垓下之围的绝境,他仍然能奋起反抗连杀数十人,其个人武力值之高纵观历史也难以找到能够和他匹敌之人,后人的评价“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就是他实力最好的体现。

69、主要是对于这种历史人物的悲情主义色彩抱有深切的同情,另外也是对于项羽这种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比较认同,还有她和虞姬的爱情。

70、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71、项羽是武力的天花板,是一代战神,没人能够正面击败项羽。

72、一方面项羽是个生性残暴之人。当楚汉相争之时,大部分百姓选择刘邦,这和项羽的残暴不无关系,他为了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效仿杀神白起,将二十万的秦国降卒全部坑杀,攻入王都之际还放火烧了大片宫殿,有人触怒他,他就直接将其烹煮了,如此一来百姓就会对他心生畏惧,几乎人人都将他当作残暴不仁的恶魔。

73、而且项羽拥护楚怀王,所以他属于楚国,而刘邦国号为“汉”。这就是刘邦高明的地方,因为立号为“楚”依然会遭人忌恨,而立为“汉”就不会。这也是项羽悲剧的地方。

74、第一,项羽有勇无谋,不是皇帝人选。一个皇帝,尤其是要做项羽那个时候的开国皇帝,必须具备有勇有谋的素质,还要有海一样的胸襟,但我们知道,项羽小家子气大重,也可以说是仅有力气,没有其他任何本事,关键是没有任何谋略,只知道杀伐,比如他的活埋十万投军,屠城,火烧阿房宫等创举,尤其是前两个,只能说明他勇猛,能打,但正是他的这种做法,让人对他绝望,都远离他。

75、第二,不能知人善任,没有当皇帝的命。项羽身边缺人吗?一点也不缺,韩信开始是投奔的他的,但他看不上人家,结果投靠了刘邦,并且帮助刘邦成就了一番伟业。亚父厉害吧,帮他设计了鸿门宴,可是呢,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亚父的建议,让到手的机会溜走,气得亚父也离他而去。一个皇帝,如果不能知人善任,不能听得进大臣的良策,那么,这个皇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如果想建国,称王,那就必须得用人才,听良言,施仁政,但是项羽没有做到,所以,他的性格不适合做王。也可以说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吧。

76、司马迁非常的推崇项羽,项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司马迁眼里项羽是个大英雄,大力赞扬了项羽从没有一寸土地到成为楚霸王这中间的功绩,称他是近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人物。

77、也正因此,清朝女史学家李晚芳才对其评价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其实不只是李晚芳如此评价,很多熟悉项羽生平的人士基本都是这样评价。人们之所以对他有这样高的认识,主要源于他生平创下的那三项世界第一。项羽历史地位为何如此高?因为他创下三个世界第一,至今无人超越!

78、另一方面项羽还有着妇人之仁。大败秦国后,项羽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巅峰,在这样的大好局势下,他应当尽快地扫除最大的竞争对手刘邦,但就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使他没有下狠手除掉刘邦,而是放虎归山并且对此不以为意。最后他为自己的自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刘邦不但逆袭夺得了天下,还迫使他在乌江自刎,争天下者,断不可有妇人之仁。

79、会师西进,鸿蒙宴上,他瞧不起刘邦,从没把此人当作是自己的对手,因为他觉得刘邦不配,他的生死其实是无所谓。骄傲自大,不纳范增的建议。入主咸阳,烧阿房,杀秦嗣,祸乱关中,失去民意基础,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他选择了霸道而非王道。而项羽虽也并非全是无谋,但有谋无奸,谋不赢人。也或是英雄本性从不屑“奸”,所以其终是败于“谋、奸”双全的刘邦集团。

80、然而项羽表面上十分尊敬和信任范增,但是内心却十分地抵触提防他,汉军仅仅使用了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让项羽对范增生出疑心,从而疏远范增,甚至最后气的范增出走,由此可见项羽疑心很重。就连范增这种胜似亲人的大功臣都无法被信任,试问还有谁会愿意给项羽卖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无法信任他人导致项羽得不到更多人的帮助,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81、个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短命,就是因为其他六国的忌恨。当时有一句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主要是秦国打败楚国,楚国死了太多的人,付出的代价过于惨痛。

82、因为项羽为楚霸王,分封天下的时候,刘邦的汉还是项羽给封的,所以项羽虽然没能当上皇帝,却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天下之王。

83、楚霸王项羽,光明磊落,不计前嫌,是一个正直的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历史来看,项羽称霸,封刘邦汉中王,这对他而已是最好的结局,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人家刘邦不这么干,加上项羽刚愎自用,导致项羽最后兵败,以至于乌江自刎

84、项羽得天下,不会有外戚专权,政权混乱。项羽失天下,是先败。刘邦得天下,先胜后败。刘氏天下,几乎易吕。吕后与刘邦,同道中人也,一丘之貉。而项羽心爱之人虞姬,美貌忠情,善良温柔。吕后所为,应该是虞姬所不为的。虞姬对项羽是真情,在她的身上所表现的是爱情高于一切,爱是无价的。项羽和虞姬,真正是一对风雨同舟的爱人。有虞姬这样一个后宫,项羽会施善政,爱臣民。不会出现吕后血腥的杀戮。

85、司马迁在《史记》里,以无限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而对于他最终的失败,司马迁寄予了极大的惋惜与同情。

86、项羽是个可悲的历史英雄,本来确实是,问天下谁为英雄,非此君莫属。项羽得天下,本是情理之中,皆因豪爽少心计,面对刘邦这样的市井对手,一个出身贵族,光明正大。一个阴险自私,人品低劣。项羽最后还是入人圈套,一步步走向失败。项羽若得天下,中国古代史,应该比文景之治更光鲜。项羽是个心胸开阔的英雄,得天下,以项羽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也可共天下,不会诛杀功臣。

87、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悲情英雄的形象,所以很多人都会项羽抱有些许的同情和欣赏,比如李清照就曾经写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颇有些人为项羽感觉到惋惜,作为英雄的项羽怎么会有垓下之围呢?为什么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呢?

88、穷兵黩武一头雾水的怪兽,大老粗,拥